中国目前什么汇率制度?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清算银行(BIS)敦促各国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了适应全球一体化和开放型经济的要求,我国政府开始探索渐进式的汇率改革之路。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从此人民币汇率由计划指导价调整为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浮动价 格,人民币汇率改革启动。
此次改革的内容包括:
①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当天外汇交易中心交易前三天的收盘价的加权平均价;
②增加人民币兑美元的浮动范围,即汇率浮动区间为1%;
③建立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形成机制,新增币种构成扩大至24种。 自本次汇改以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等工具调控流动性,同时利用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手段调节市场预期。在宏观审慎管理的基础上推进汇率改革,逐步扩大汇率弹性范围,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外汇储备规模创下历史新高,人民币升值压力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坚持防范风险、优化结构、平衡汇率三项原则,通过加强跨境资本管理、完善汇率体制、推动双边汇率市场化等举措,保持了汇率的稳定。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出现明显贬值,人民币/美元汇率中间价从2010年6月的1:6.8377下降至2011年6月2日的1:6.6570,累计贬值1.4%。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4年1月1日起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可调节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结束了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双重汇率制度。1996年1月29日起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
在改革汇率制度的同时,我国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即同业外汇市场,外汇指定银行可以外汇买卖价(浮动价)自主买卖外汇,同时外汇指定银行之间可以在同一币种、币种间调剂头寸。
我国现行汇率制度的基本框架是: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次性调整2%,央行美元中间价为8.11。从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了总体升值的态势,截至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较汇改之前升值了39%。
但2014年以来,由于国际、国内各种新的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人民币汇率面临较大的贬值压力,市场存在较强的贬值预期。
2015年8月11日,央行发布公告修改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使中间价能更为充分的反映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和市场主体的意愿。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下调1100多点,贬值幅度达1.8%,为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最大降幅。从8月11日汇改到2016年1月29日汇改以后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贬值了9.57%,人民币汇价经历了大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