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五行属性是什么?

易瀚睿易瀚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秦时期,我国人们就发现了矢的五行属性,即属木。《礼记·月令》有载“仲春之月……植树于宫中。”郑玄注曰:“土,田神也;木谓春生之物。”可见,古人是用地上的植物(含果实)与动物来区分五行的。而矢正是春季发芽生长之物,属木无疑。

东汉大儒王充著《论衡·物势》篇进一步指出:“木,草木也;春生者,桃、李、梧桐、葵藿之类皆木也。万物形于地气,类于天干,故木类生于东方。……土实而生万物,故其象伏于中央。”此处将“土生万物”的“土”理解成大地之意,而非四时之“土”(指季节)。可以得出结论:上古时期的“土行说”中的土地是指广义的土地,包括草木在内的各种植物种都算是“土”的衍生物,它们属于同一五行属性。

现代有人根据出土的秦简《日书》乙种中有关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推导古代的五行属性。该书第218简云:“甲午日生子,子水生甲木。丁酉日生子,酉金生丁火。己亥日生子,亥水克己土。辛丑日生子,丑土辛相生。癸卯日生子,卯木克癸水……甲辰日生辰土,辰为阳时,阳时生人,今日最凶。”如果以上述方法推导出古代五行属性的方法是可靠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代人的五行属性是随着四季阴阳变化而有相应的调整的。具体而言,春季(寅月辰月)属木,夏季(巳月未月)属火,秋季(申月酉月)属金,冬季(亥月子月)属水,四季末(丑月寅月)属土。这似乎和现代人的认识不一样,比如农历十月(亥月)该属水吧!其实,这里所讲的五行只是自然界的五种物质元素——金、木、水、火、土,它们在自然界中是始终存在的。而五行属性则是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后的结果。

首先,人们发现草木春生而夏长,因此将春天命名为木,将夏天命名为火。但是,草木的生长需要水,所以冬天被命名为水,同时因为有立冬立冬后,白昼一天比一天短,夜晚一天比一天长,被定义为阴盛阳微,因而冬至后被命名为阴中,立春后被命名为阳中。

由此开始,四季被明确划分为四大阶段,每一阶段30天,分别以甲、乙、丙、丁命名,并且对应着四行:木、火、土、金。每季最后一个月被定义为尾月,以土表示,象征大地。这样,一个季度便有了五大元素:木、火、土、金、水。

一年中有八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大寒小寒),分别为八个方位,每个方位都有其特定的五行属性: 青龙:甲寅乙卯东木 朱雀:丙夏南方离火 勾陈:戊戌己亥中土 白虎:庚申辛酉西方兑金 玄武:壬辰癸巳北水 螣蛇:丙午丁未西南木火 太阴:庚子辛丑西北金土 太阳:丙寅丁卯东北木火

相朋新相朋新优质答主

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合称。古代把五行称作五材、五常、五德、五事等。五行是五位的。五行的属性是:木稼穑,火炎上,土稼穑,金从革,水润下。稼穑,草、谷类植物生长;炎上,向上腾越;从革,听从改变;润下,滋润下流。

所谓属性,是代表其类的根本属性,而不是该类事物其他任何一种属性。用木代表植物,是因为木具有生长的特性,能代表植物的普遍特性。木的别属性有植物类的各种生物性质,不是木的代表属性。

五行具有许多类推于人体器官的自然对象。以肝脏为例:在人体内的部位是东,方位为风;五季为春;五味为酸。如以火属心为例,其类推物有南、热、夏、苦等。任何一行为,其类推物都是多多的。因此,五行各执其一,合起来是一个整体。

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是对五行变化关系的概括:“木生火”——以木为燃料可以生火;“火生土”——火将木焚烧成灰烬,即为土类;“土生金”——从土里冶炼可生金属;“金生水”——金属器皿极盛时内中可盛水;“水生木”——水培育草、树,能长成木本植物。木→火→土→金→水→木,首尾顺接,循环不已,这样相生相成的运动变化,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运动,就是自然运动的和谐规律。

在相克方面,木克土——树根的生长可以阻止土的凝聚,植树得多则能固沙;土克水——土能约束水的流动,可以拦水蓄水;水克火——水能灭火;火克金——烈火可以熔化金属;金克木——金属制成的工具可切割木类。克是制约、控制、节制之意,而不是消灭,五行相克保持着运动变化的平衡。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没有事物的控制和约束。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维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

五脏相生的次序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肝木;五脏相克的次序是:肺金—心火—脾土—肾水—肝木—脾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