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何时从中国分出?
公元15至17世纪,越南作为明朝的藩属国和宋朝一样,向大明称臣纳贡但不受领土约束(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那样),史书常记载明太祖对交趾的赏赐、征伐、册封等等行为,而较少提及对安南其他地区的处置,那是因为在当时“交趾”就相当于今天的越南,而“安南”指今天越南中南部,两地区历史是连着的,明成祖时安南国王胡季犛叛乱后被明军打得抱头鼠窜,之后胡氏被流放云南,他的两个女儿则被明成祖纳入宫中,后来还分别被立为皇后(即仁孝和恭穆两位娘娘),而他们的后裔则一直受到明朝的优待,史书上常常提到的是“交趾王胡氏家族”而不是“安南国王族”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然,这时的“交趾”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等同于现在的越南了。
到了明朝中后期,越南北部出现了权臣阮氏把持朝政篡位称帝的情况,他们不但是汉人皇帝的叛逆,还是明帝国的边境之患(曾入侵广西),这种倒行逆施自然引起明朝廷的震怒,于是明宪宗命镇蛮将军刘晖率师远征越南,刘晖在进攻阿浪寨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不久便病死他乡。 虽然刘晖失败了,但他毕竟是明帝国第一个正式出征越南的统帅,因此他死后被钦定为“功臣”并赐予祭葬,而他的部下黄佐因先于刘晖进入越南境内并立下战功而被封为世袭指挥使,世享爵禄。
越南之称,始见于汉代。秦末,百越之地,曾建立“南越”、“东瓯”和“西瓯”三个独立政权。南越国在文帝和景帝的统治时期,先后被纳入中央集权体制。东瓯和西瓯则在文帝时期被闽越攻灭。于是,南越成为南方百越的唯一地方政权。
武帝时,在南越国的边远地区开辟了九真、 Rin会、日南等郡。南越国第二代王赵昧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反叛,被路博德和杨仆统率的水陆大军击灭。“初开九真……以为南海、苍梧、 Rin会、合浦、交趾、九真、日南、象八郡”(《汉书·地理志下》)。
其中的“交趾”,亦作“交址”,意为“两脚相交而坐”,系中原人对南方人盘腿而坐的习惯称呼。交趾郡(治今越南北部清化)成为这一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此后,汉代设置的交趾刺史部及三国吴国以后先后设置的交州、交土,都是以这一地区的原郡县为基础发展而来。交趾之名,渐成为包括南越在内的整个南方百越地区的专名。
唐代前期,在岭南还划分出一个黔中道,与以原交趾、九真等郡为基础的岭南道中的安南都护府(治所在宋平)并存。唐末和五代时期,安南都护府变为静海节度使,但其辖区仍未越出原交趾、九真等郡地区。至宋代,岭南地区一分为二,原两广地区称广南,以静海(已改称安南,交趾一名遂被取代)为基础的地区称交南(见《宋史·地理志四》)。从此,南方地区正式分为广、交两支。明代,原广南、交南地区分设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和广西承宣布政使司,交南改为广西。岭南分为广东和广西。原交趾之地遂成为广、桂二地的境外地区。
清代,沿袭明制,将境外的交南称为外藩安南(见《清史稿·地理志》)。至此,广西之外,“越南”之称,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