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改革怎么改?
体育总局领导不是体育人,搞的许多东西都是外行指挥内行。 先说群众基础 最优秀的运动员是拿运动成绩说话的,因此最好的运动员在优秀团队里才能发挥最大价值,但现代竞技体育已经不再单纯依靠高水平运动员夺冠了。
现在竞技体育更多是靠科研、教练组和团队的努力来取得好成绩的。从国家层面加强科研投入和人才梯队建设才是根本。 而目前体育总局领导的思维还停留在以前,还是靠给国家队下命令,抓一头羊去比赛争取成绩上。却忽视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基础——大众体育。
看看发达国家大众体育的开展水平,再想想我国大众体育的水平。再看看奥运会中不断出现的民间高手的惊艳表现! 我们搞竞技体育是为了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广全民健身,让老百姓走出健身房,参与户外健身活动。而不是把竞技体育弄成顶尖人才的淘汰赛!
再说市场问题 中国是一个体育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家。因为我们的体育体制一直是一种“体制内”供给不足的模式,因此需要大力推动市场化进程。而目前来说,国内具有商业开发潜力的项目是极少的,能拿到篮排球项目奥运会门票已属不易,想从奥运会项目中获取盈利更是难上加难。
当前具有商业价值的项目主要是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以及乒乓球羽毛球等。然而这些项目的竞赛水平和观赏性如何还能得到保障呢? 此外像龙舟、舞龙舞狮等群众基础好的项目应该大力扶持。
体育产业化要以体育社会化为基础,体育社会化要通过体育改革来实现。因此,体育改革成了整个体育改革和体育发展的轴心问题。
运动队的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专业运动队由体育部门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训练、统一参赛、统一吃喝住行、统一学习、统一发给非劳动所得的津贴和服装费”。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专业队的投入产出矛盾。改革的重点是“四放开、两转变”。“四放开”是:1、把运动队的分散型后勤服务和部分集中型后勤服务,实行承包或招标向社会购买;2、运动队的体育装备、医疗服务、营养咨询等实行市场购买;3、运动员退役后的运动队场馆实行综合开发利用,包括承接比赛、训练、健身、培训、文化娱乐和体育表演,开展体育产业经营;4、部分运动队在确保完成体育任务的前提下,组建体育产业经营实体。“两转变”是:1、转变各级体委和体育局的管理职能,从直接进行人财物管理向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对专业运动队进行全方位管理转变;2、转变专业队的拨款方式,对运动队实行绩效审计。在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出我国专业队社会化的模式。
单项协会的改革。我国单项协会的改革,要根据1998年《体育法》实施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与各协会脱钩的精神,制定出我国体育单项协会的社会化模式。其关键是要理顺政社和政企关系,使政府、协会和专业队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运作系统,政社相对分开,政企相对分离。具体可采取“脱钩不脱管,合署不分家,协会实体化,管理中介化”的改革方式。这样就可以推动我国的社团组织,按照社会化、市场化和企业化的方向发展。
体育学校和体育院系的改革。中国体育正从金牌大国向体育大国转变,这就要求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体育人才素质的多元化,而不仅仅是培养专业运动员。因此,体育学校和体育院系的改革也是体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其改革的内容,一方面是按照新的办学模式培养出通才和复合型体育人才;另一方面是做好“三件事”:1、按项目需要办好体育中专,为各省市专业运动队输送专业运动员。2、办好体育专科学校,利用体育中专未合格运动员或体操、跳水等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退役运动员的体育基础,通过两三年高校学习的文化、艺术、外语和现代体育知识,为各类业余体校、企业和高等学校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3、办好体育本科教育,为体育产业、体育行政部门和研究所等单位培养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体育人才。
体育项目俱乐部制改革。体育项目走俱乐部制道路,既具有社会化和企业化的特点,又具有相对专业化和国际化的特色。因此,体育俱乐部制是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我国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一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俱乐部发展轨迹。其基本模式是:以政企分开、专业业余结合、市场运作、公司化管理为主要内容。
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体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体育管体体制改革,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体育法》为基础,按照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转变各级体委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