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发明的中国象棋?
中国象棋是一种策略性两个人下棋的游戏,由于道具简单(棋盘和棋子),规则清晰容易上手而广受喜爱。但中国象棋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它到底起源于哪里?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 棋类游戏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弈”这个字,用来表示棋类游戏的下棋、对弈之意。在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也有提及。 根据近代学者考证,古代的棋类游戏主要有棋和大象戏两种,流传至今,只有象棋一种得以延续。
关于象棋的起源,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自黄帝与蚩尤的征战,另一种则是源于楚汉战争时期的刘邦和项羽。这两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将象棋刻画成一种军事游戏。
根据古书的记载,象棋最早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当时有一种叫作“燕几”的几案,几面上放置着几种不同的棋子,用以模拟行军打仗。到了唐朝时,就有文人学士在几案上直接铺上纸,纸上画着棋盘,两边各执一色棋子,以象征两军的战势。这是一种相当精致的玩具,在当时十分流行。
宋朝时,出现了木制的象棋,棋子上的颜色代表了双方的阵营。到了元朝,又有士卒的残局。再到明朝,就有了我们现在的象棋。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总体而言变化不是很大(除了配色和外部的装饰)。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象棋是由古人慢慢演变而来的一种博戏玩具,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象棋的发明者已无法考证,有文字记载的象棋历史在2600年以上。商象棋,西周开始称象棋,沿用至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象部:“象棋,有将卒之戏也”。清代的《尔雅》音义集解:“三人共局而博,戏名也,俗名象棋。象棋,谓其将卒象国战也”。 1955年陕西省出土的“何尊”,铭文中有“宾(贝)棋和象棋。”这一记录。象棋在商殷时期已非常普遍。
春秋时期有《礼记·曲礼》:“诸侯不槎(掷)矢,不观采(彩),不亲博、不驰(池)、不狎群(旋),国毋(无)戏言”,和《国语·勾践伐吴》,《左传·襄公》所记,“观兵不陈,不革车驰逐,不掣牛马,不射飞禽”,“士庶人有得戎器(作战兵器)者,国三月不得敖游,子大夫三月不得驰逐”,“诸侯不专地,大夫不专县(悬)”这些军政令。而“国无戏言”的禁令是针对下棋、打博、斗彩等娱乐项目的。驰逐与池、敖游、旋、击鞠、弋猎、射禽、掣车驾、专地悬、亲博、斗彩、下象棋、围棋,都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游戏娱乐项目。可见象棋在春秋时期已进入棋戏鼎兴期。
象棋在商殷时期已非常普遍,只是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到了西周时期就有大量明确的文字记载如周文王所作周易64卦中的9卦就是棋。它们是:困卦,履卦,蒙卦,睽卦,鼎卦,噬嗑卦,大壮卦,需卦,蹇卦。东汉郑玄注:需卦、蹇卦是两种弈棋。《左传》襄3:吴季札观乐于鲁,欣赏到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后说:“美哉!其细唉,(哀也),民散也”是讲从琴曲、歌词中听到周朝民散了,预示着周王朝的将亡。这个哀唉是从那里听到的呢?是大壮卦象,是六四爻位“大壮于大舆之輹”之象。这是讲在“大壮棋”上有一个“輹”形棋子(是大车车下的一个配件“辕马腹带“)进了大车里,占卜结果是个大凶之兆。此节记载在《左传》成14年。《诗经》国风周南中有《兔置》一诗,是一篇投棋赋诗之作。这些棋到了春秋末年,特别是战国初期,有的已流传到吴楚、秦晋、齐魏等国。
象棋在西汉末年和东汉初期传到日本,现日本奈良正仓院还藏有一盘象棋棋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