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体育学院怎么样?
我是2015年在广联达软件学院毕业的,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吧 首先是校园,体院的面积还是挺大的,就是教学楼有点老旧了,不过我们那届刚好遇到学校六十周年校庆,所以翻新了大部分教学楼和添置了许多新设备(当然是我们毕业那年暑假翻新的)。
其次是师资力量,这个我就不太清楚了,因为我不是统招过来的,我的专业知识都是现在重新补回来。再次是学校环境,因为毕竟体院是体育院校嘛,运动气息还是比较浓厚的,喜欢健身的伙伴有好多啊!
平时晚上和周末去操场跑跑步,骑骑自行车,到体育馆打打羽毛球,乒乓球啥的。再就是学习环境,图书馆藏书量还是可以的,就是有时要抢位置。还有就是体育馆常举办大型活动,各种演出,体育比赛也有很多的。 最后是我比较看重的校园生活,我觉得一个学校的校园生活是否丰富多彩,与我能不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很大关系。我在广联达软件学院的那几年,虽然也是混得如鱼得水,广交好友,但是总觉着少了点什么。或许是那种惺惺相惜,一起摸爬滚打的友谊更让我向往吧。
后来我回到母校,发现和我一样的“菜鸟”伙伴有不少,于是又找到了久违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刚上大学的时光,只是不再年轻。 总之,广联达软件学院的四年,是我的青春印记,那里有我美好的回忆。
广州体育学院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体育学府,是国家体育总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同时也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创办于1956年,原名广州体育学院,由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现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建设兵团(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同领导管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具体负责建设;1958年11月25日,广东省政府决定成立广东体育学院,与广州体育学院互用名称(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由原国家体委和广东省按6:4的建制比例共同领导管理,原国家体委具体负责建设;196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划归广东省领导管理,改为广东省体育学院,仍与广州体育学院互为名称使用;1969年4月,广东省体育学院与广州体育学院分设,广东省体育学院并入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等高校;197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再次重建广东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互用名称,仍由原国家体委和广东省双重领导,原国家体委负责建设;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州体育学院。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体育院校。2008年成为全国第一所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提练金、银牌运动员的体育院校和全国第一所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培养竞技体育金牌、银牌的教练员的体育院校。2009年进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最佳院校100强,同时也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水平大学100强(前5%)高校。
建校60年来,学校秉承“健康第一,身心和谐”的体育教育思想传统和“文明团结,努力进取,立志为人民健康事业当好兵”的校训,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面向世界,坚持教学、训练、科研同步走、国际化、服务性协调发展,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质量取胜战略、特色立校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培养了1500名国家级和省级教练员、1700多名国家级和省级裁判员、2000名体育教师、5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一大批医生、管理人员等体育人才,涌现出了奥运冠军杨景辉、跳水世界冠军罗玉通,跳水奥运冠军胡佳、吴军、许冕的启蒙教练徐益明,“体操教父”陈雄,乒乓球“大满贯”得主刘国梁、孔令辉以及蔡赟、徐晨等一批国家级教练员和运动员,以及中国香港体操运动员李震和教练员郑小姣、澳门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黎志伟等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为国家和省市体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和国防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152人,其中本科生4781人、研究生342人、港澳台侨学生29人。学校下设7个学院,2个教学部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教育有17个专业,专科教育有3个专业。学校学科专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学校前列,其中体育学立项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社会体育专业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社会体育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大学合作教育项目。学校设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广东省唯一个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体育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4个硕士点和教育学、医学、理学、管理学门类的13个二级硕士点。运动医学是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体育产业与休闲研究创新平台是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重点学科平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经济与管理、应用心理学是广东省重点学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体育(管理)等6个专业为广东省特色专业,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运动营养与康复、运动心理咨询与训练、体育赛事经营管理、岭南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创新等5个研究创新团队广东省高校创新研究团队。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华南体育赛事运营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为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在内的等省部级以上高端科研项目230多项,出版专著70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