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岸路属于哪个区?
这个问题好奇怪噢~ 南岸路当然属于越秀区了,以前是荔湾区,但2005年广州行政区划调整,原来的荔湾区一分为二,部分并入天河区,部分并入越秀区,而原荔湾区的行政中心也就是现在的一德路一带变成了越秀区的行政中心。 那为什么还要说南岸路属于荔湾区呢? 因为从历史沿革上看,现在的荔湾区名字的得来是由于这里的“西塱”及“花地”这两个地名而来。
据载,宋元时期,西塱地区已形成聚落,称“西村”或“北村”;元朝时属番禺县百十四都;明朝时属番禺县西南隅;清朝时属粤秀乡;民国初年属第一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属第十区;1949年后属第四区,10月属北较场军管会;1950年后属广州市人民委员会第十一办事处;1951年后改属广州市人民政府南区办事处;1958年后属白云区人民公社第三大队;1979年后属白云区新河街道;1988年更名为荔湾区。
而北岸的流花街、站前街和盘福街在宋朝时属番禺县百十五都。元朝时属番禺县西南隅。明朝时属番禺县西南乡。清雍正年间始有“流花桥”之称,其区域仍属粤秀乡。
民国初年属第二区,民国二十三年(1935)属第九区;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1月起先后改属第二区、第五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属第六区。1959年划归花都区管辖。1960年5月,复归广州市管辖,属白云区。1962年从白云区划出,归属荔湾区至今。 所以说啊,从历史沿革上确实可以看见,原来荔湾区包括了流花、站前和南岸这三大片区。而现在,荔湾区只剩下江畔的那一小块地方。。。所以,严格地说,南岸路的确是越秀区。
南岸路是广州市海珠区的一条道路。起于海珠区同福东路、南华中路交界处,向南经海珠区、荔湾(原属海珠区,1997年调整为荔湾区,后为海珠、荔湾区共管),止于广州大道南、鹤洞路交界处。道路全长2.8千米,道路红线宽度70米。
明时原为广州外港泥沙淤积后所成的沙洲,清乾隆、嘉庆年间该洲成为村落,“五·四”运动后,广州市政府以该地作南堤,围龙成基,修筑南州路,沿用至今。1978年,因毗邻南田路,故改为今名。在南岸路南段原为江岸,沿岸曾建有不少工场、船坞及民居。50年代后,广州市人民政府先后对沙基涌、基涌进行填筑,使该处成为基址。50年代末起,在该处兴建沙园新村。
南岸路沿线有多个大院,有工业厂房、住宅民居、宾馆酒楼、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大院的规模参差,大者有10多条横巷,小者只1条横巷。
南岸路北段民居大多建于60年代至70年代,建筑物参差陈旧。50年代起,广州市政府多次辟建南岸路。1954年、1958年,南岸路北段曾2次因辟筑人民大礼堂(今岭南大礼堂)及沙园新村而中断建设,以至未能按规划全段贯通,被分割成断头路2段,北段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红线15米,宽仅10米。1981年4月,海珠区着手扩建南岸路北段,全段于1985年竣工,扩宽至规划红线70米,沥青混凝土路面,可双向4车道通行,全长413米。因该段工程分若干段进行,竣工后未通公交车,2003年9月有公共汽车通过,成为交通要道。1982年,海珠区人民政府拨款54万多元,对南岸路中段进行改造,建9米宽沥青路面。
原南岸路南段只修至西园路。1987年起,海珠区人民政府投资1210万元拓宽改造南岸路南段,于次年建成。1987年7月,位于南岸路北段的大院、沙园新村等共5300户居民,用管道煤气取代人工煤气,成为广州第一个全面使用管道煤气的居民区,率先普及管道煤气。为搞好环境建设,1991年,在南岸路两旁种植了500株桂花树,使全段四季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