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系统观,广泛地用于中医学、建筑、占卜、相术、堪舆(风水)、立法、管理、军事等学科。五行的意义不在于其字面意思,而是在于运动变化,在《易经》中指宇宙万物变化的五个要素。中国古哲人认识事物,往往想要抓住其关键,力求以简驭繁,单刀直入。五行就是为了以简驭繁而构造的一个概念系统。
五行,既指木、火、土、金、水,也指气化过程中的五个不同阶段:初化、相资、相荡、伏化、成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最初来源,以及其在肯定与否定、克服与被克服的矛盾运动中,达到循环往复的永久运动。这五种物质被称为“五行”。五行之说始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樯。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樯作甘”。
水具有“润下”的属性,即滋润和向下运行;火具有“炎上”的属性,即热和向上运行;木具有“曲直”的属性,即具有生长、条达舒畅的特性;金具有“从革”的特性,即具有清洁和变革的特性;土具有“稼樯”的特性,即有播种庄稼和收获庄稼的特性。这五材既具有五种不同的特性,同时又是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