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什么成语?
春秋
1、拼音:chūn qiū。
2、释义:本指春秋两季,常引申指事情或动作发生的具体时间;春天和秋天,常代指四时或一年,泛指岁月、季节;古代编年体史书名。
3、出处:
(1)春秋两季。
《礼记·王制》:“春秋来献,大国四守,次国三守,小国二守。”
(2)春秋两季的耕种。
《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赵岐注:“游谓春秋省耕稼,巡守,问百年,吊有忧。”
(3)指《春秋》。鲁国的编年史,后来成为周代十三经之一。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鲁策》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481年共240年间各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内容以记事为主,文字简练,用字寓褒贬,是研究我国东周前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对外关系的重要史料,也是文学史上第一部历史散文著作。所记历史取材于《鲁策》,为242年事,而篇首即书“元年”(隐公元年,周平王四十八年,前722),故后人知其脱去鲁国之前世事迹43年,后世事迹17年。
《左传·僖公二十年》:“是吾兄弟。今其怨我,诸侯何实曰寡人贪以败《春秋》。”
(4)指合乎法度礼教的言行。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好酒及色。常常醉,亡失道,故不得学》。”裴骃集解引如淳曰:“《春秋》,王法也,天子是法以治天下也。”司马贞索隐:“如说非也。”
(5)指年岁;岁月。
《礼记·檀弓下》:“曾子曰:‘无民而为神命,不可。爱其言语。’宰我曰:‘古者必丧三年。君三断,临臣三临,然后葬。是月也,以衰裳祔于姑,是月也,除,为齐衰者期,有它丧,则不除。丧于是乎毕矣。’公西华曰:‘若是,则君子食肉无 lâu,有三年之丧,则毕致衰裳。先王非九年也。’曾子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也。三年之丧,以昭孝,以尊亲。’宰我曰:‘吾闻父母之丧毕,三年,然后另娶。女子嫁三月,然后祭其先者,是供君子之初服也。三年之丧而君不夺,是子臣免父兄乎?’”
(6)中庸之道。泛指行为和思想的适宜;合适。
朱熹集注引范氏曰:“春者,万物资始;秋者,万物以成。圣人托始而成终,托终而示始,故曰《春秋》。”
(7)指治世准则。
《淮南子·俶真训》:“夫道有高下,物有多寡,形有修短,俗有薄厚。襄陵满谷,不可为高。凿山焚林,不可为下。夏后有秩,殷爵五等,周爵九等。三者参差,不可为一也。此因世之宜也。《春秋》之法曰,贵贵尊贤善善,不得已杀不辜,以正比亡不正以临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