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生肖是什么?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是我国古代用来记录时间的方法。一天有24小时,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从子时开始,到亥时结束,每个时辰都有对应的动物。用动物来记时间也是古人智慧的体现。 而现在人们多用公元纪年法来计算时间;而用农历计算日期,则多用于日常生活。但农历计算的时间并不准确,由于地球公转运动的不规则性,每年公历1月1日或2日凌晨并非太阳直射点位于正午,所以不能完全用农历日期和时辰来判断节气日期。例如冬至可能发生在15日,20日甚至23日。同样道理,立春等节气也不能完全根据农历日期来确定。 为了弥补农历的不足,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基于公历,且与公历日期基本相符,却比公历更能反映季节变化。用农历日期推算节气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要反推公历日期,就需要借助其他方法了。
那如果碰到这种情况——某个节气落在农历月底或阳历初,又该怎么算呢?其实,只要记住“雨水落雪没冬寒”这句话就行。因为每年的“立春”“雨水”都意味着气温升高、冰雪融化。“立”是开始的意思。虽然“立春”可能在正月,也可能在腊月,但“雨水”一定是在正月。
所谓“雨水落雪没冬寒”是指,进入“雨水”节气后,如果有降雪天气,那么之前必然出现过低温冻寒天气(冬寒);反之,若“雨水”没有降雪,之前出现的是升温天气,那么之前的低温都是“假冬天”。 只要知道某年的“谷雨”是否在三月,或者“小暑”是否在七月,就可以确定当年的春分是否落在阳历3月20日或21日。如果是,那么该年的芒种就必然是6月5日或6日。如此便可倒推出各节气的公历日期。